《中国教育报》头条点赞我校多学科融合赋能现代农林业发展
3月27日,《中国教育报》以《浙江农林大学打破常规,成立全国首个光机电工程学院——多学科融合赋能现代农林业发展》为题,在高教版头条报道了我校成立全国首个光机电工程学院,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为现代农林业发展提速赋能的创新做法。
该报道指出,浙江农林大学成立全国首个光机电工程学院以来,主动对接浙江省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不断丰富和拓展光机电一体化的内涵和外延,积极探索光机电交叉融合的“芯”路径。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彰显特色发展之路,师资教学科研交叉,推动学科均衡发展,全方位全过程融合,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等一系列的举措,实现了学院发展的新路径。
《中国教育报》报道如下:
光机电工程学院学生在田间地头测试研发样机:
4U-90型番薯振动挖掘式收获机
光机电工程学院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
光机电工程学院学生在测试研发的机器人小车
聚焦高校交叉学科建设
“学科交叉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光机电工程学院通过学科交叉融合,为学校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局面。从光学工程学科的特点来看,光机电一体化在光电传感、光电检测及智能农林设备等方面存在潜在的结合点,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实现共赢,可以更好地为现代农林业发展提速赋能。”说起光机电学科融合发展一年多的变化,浙江农林大学光学工程学科教授戴朝卿深有感触地说。
芯片技术是当前影响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对进一步推进信息化产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芯片的生产研发需要综合运用光学、机械、电子等多学科的技术。为此,2021年5月,浙江农林大学整合理学院的光学工程学科、工程学院的农业工程/机械工程学科和信息工程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系及其下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成立了全国首个光机电工程学院。学院成立以来,主动对接浙江省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不断丰富和拓展光机电一体化的内涵和外延,积极探索光机电交叉融合的“芯”路径。
学科交叉融合
彰显特色发展之路
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推进智能制造,要立足制造本质,紧扣智能特征,以工艺、装备为核心,构建绿色低碳的智能制造系统,推动制造业实现智能化变革。2020年,《浙江制造强省建设行动计划》指出,智能制造正引领浙江省从制造大省迈向制造强省,向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跃升。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校成立光机电工程学院,希望通过推进微电子技术、控制技术、光学技术和机械技术的相互交叉与融合,打造智能检测与制造研究高地。
光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周国泉表示,多学科交叉融合有利于打破既有的理论和技术瓶颈,产生新的知识生长点进而推动学科发展,也有利于产生交叉学科进而产生新理论体系。学院将“走交叉融合彰显特色之路”写进学院发展规划并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光机电交叉融合。
光机电工程学院的成立,让很多教师有了新的期待。在机械工程领域摸爬滚打30多年的雷良育教授,越来越感觉到电子信息技术是制约自己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因素。新学院成立后,他便从机械工程学科调入电子信息工程系。“新学院的成立让我们能够通过光机电3个学科在课程、科研、人才等方面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在高端机械装备和智能制造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
一年多来,光机电工程学院在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师资引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平台建设等方面的融合发展。
“学科的交叉融合,提升了我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打开了我因长时间研究单一领域而禁锢的思维,为我的研究课题注入了新思路、开辟了新路径。”机械专业研201班学生虞浪说。
师资教学科研交叉
推动学科均衡发展
师资融合是学科交叉融合的关键。
光机电工程学院鼓励现有师资根据自身专业特长在学科(系)间合理流动,建设一支能进能出、开放流动的多学科背景下协同创新的交叉学科教师队伍。同时,聚焦智能检测与装备制造的发展方向,要求新引进教师需掌握多元的学科文化和研究范式。通过师资交叉融合,积极构建交叉教学科研团队新生态,推动学科间均衡发展。
与此同时,学院积极推进人才培养交叉融合,导师需交叉指导不同专业的学生。如电子信息工程系雷良育、光学工程学科张中卫等教师指导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在学科竞赛方面,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他学科的竞赛,如鼓励机械专业的学生参与电子信息领域的智能汽车竞赛、汽车电子设计大赛等。在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方面,学院重新优化了电工电子技术等教学团队,组织3个学科教师组建“农业机器人”课程群,成立了辐射全国的“工程实践与创新教育”虚拟教研室。
科学研究的交叉融合,是学院交叉融合成果的重要体现。在征集科研项目时,学院会组织3个学科教师一起研讨,找出制约学科和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而这些共性问题往往就存在于学科的交叉点上。在科研项目申报书撰写时,学院通过不同学科交叉参与申报,既起到能力互补的作用,也增强并丰富了申报书的创新性和研究点。在解决企业难题时,选派联合科研小组,实行光机电协同作战。在重大科研项目攻关时,更是集中全院优势力量组建光机电一体化的研究团队联合攻关。
集聚3个学科优势力量,推动各学科研究方向的不断创新,已经成为学院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光学工程学科侧重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在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时具有一定优势。农业工程/机械工程学科与电子信息工程系则擅长在机构、产品方面的创新,并将其应用推广。3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可选的突破点位更多,基础材料更加丰富。”光机电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何利平说,“通过师资教学科研全面交叉融合,学院全面一体发展优势不断显现,学院发展的潜力得到了进一步激发。”
全方位全过程融合
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学院成立以来,通过深度交叉融合和优势互补,我们学科在科研团队、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丘陵山地智能农林装备研发能力和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日益增强。”农业工程/机械工程学科教授杨自栋说,“光机电深度融合是当前智慧农业和智能制造的内在要求,农林机器人需要导航、避障等技术,无人农场和无人工厂需要智能感知、检测及网络技术,智能育种和农产品无损检测等需要光调控与光谱应用技术。光机电工程学院的成立,给高水平学科建设与科研成果应用上述技术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们深信插上光与电的翅膀,机械工程学科发展一定走得更远。”
光机电工程学院成立以来,3个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越来越深入:农业工程/机械工程学科的1位教授、1名博士和光学工程学科的1位副教授申请调整到电子信息工程系,优化了电子信息工程系的师资队伍结构;新入职的7位教师中,有4人具有光机电一体化研究背景;在去年提交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中,有5个项目通过学科交叉联合攻关完成;学院提交的“国家林草局山地智能装备工程重点培育学科”,基本涵盖了学院现有学科的学术骨干。
一年多来,光机电工程学院在探索中前行,在前行中发展,在发展中求突破,实现了学院发展的新路径。
“学科交叉融合是前沿重大科学研究的重要特征,是学科创新发展及新学科产生的重要路径,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已成为未来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光机电工程学院仅仅走出了第一步,未来在加强学科深度融合等方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与探索。”周国泉说。
精彩回顾
浙江农林大学
来源 / 新闻中心
排版 / 彭乙
责任编辑 / 尧甜
审核 / 郝璞玉
终审 / 陈胜伟
出品 / 浙江农林大学新闻中心